晋武帝司马炎


晋世宁,四海平,
普天安乐永大宁。
四海安,天下欢,
乐至兴隆舞杯盘。
杯盘舞,何翩翩,
举坐翻复寿万年。
天与日,终与一,
做回右转不相思。
……

这是一首西晋太康年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歌谣,用来赞颂太康繁荣的盛景。从词可见当时国家处在一个相对安宁的修养期,官有其为,百姓乐业,小日子都还不错。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当时的统治者--晋武帝司马炎。


晋帝代魏
话要从东汉末年说起。当时宦官当道,朝廷昏庸,民生凋敝。又是宦官!!看看中国多少个朝代败家在宦官手中,此题以后再论。公元189年,汉灵帝驾鹤西去,少帝刘辩继位。出身几代望族,时任中军校尉的袁绍看不惯无根之人乱政,与大将军何进合谋诛杀宦官,结果因为保密工作做的不好,被人家翻台,反把何进给杀了。袁绍大怒,气槽瞬间满格,亲自率军肃清汉宫宦官二千余人。这下他倒是爽了,可是由于朝廷群鸟无头,从此天下大乱。
正所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受苦的又是百姓,但百姓毕竟只是麋鹿,只能任人鱼肉。就这样百姓忍啊忍,经过几十年的割据和兼并,终于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魏武帝曹操,稳坐中原;昭烈帝刘备,雄霸西南;吴大帝孙权,割据东南。三国之间连年混战,当时生产力也不发达,也没有袁隆平等人给粮食增产,更何况百姓流离失所,连地都没了,只好自己饿自己,死给三个国家看。“白骨路于野,千里无鸡鸣”也道出了这种荒凉景象。


扯远了,回到我们的主题。此时有位叫司马懿的老兄,已经坐上了曹操相府的主簿位置,就是俗称的相府大管家。话说这司马懿,是司马炎的爷爷,河内郡县人(现河南温县),祖上几代人都做过西汉的大官,也是懂得穿衣吃饭的人。传说此人老谋深算,智慧过人,从管家起步,历任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两代总管朝政的重臣,主抓军事,相当于清朝的首席军机,现代的军委主席,端的是权倾朝野。此时懿公一心辅魏,不臣之心未露。公元239年,魏明帝驾崩,8岁的曹芳继位,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曹爽知道自己不是司马懿对手,而且司马懿也不是曹家宗室,江湖上有分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曹爽开始蓄意除掉司马懿。司马懿一看不好,赶紧装病,撒手不理政事,人家来看他,他还很不礼貌的把粥洒自己一身,单纯的曹爽dd终于被迷惑了,从此把懿哥哥看成一个死人。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马懿终于等来了机会。当时曹爽趁着春节长假还没结束,陪着皇帝曹芳去洛阳城南90公里的高平陵去祭祀,估计也想回來顺道去赏赏花,蜇伏多时的司马懿立刻率三千死士,紧闭所有城门,抢占军械库,接管了禁卫军,又假借太后名义,派兵冲出宣阳门,终于在洛水桥上逼着魏帝杀掉曹爽,曹魏大权再次回落司马家。此时司马懿已有心窃取大宝,怎奈时不我待,2年后司马懿病死,其长子司马师,也就是司马炎他大爷,继承了老父遗志,继续窥测曹家江山。但此时曹芳已经成年,明白了卧榻之侧不容他人安睡的道理,欲用心腹诛杀司马师。结果又是因为保密工作做的不好,被司马师翻台,而且这次陪大发了,不光参与密谋的大臣被司马师捕杀,就连曹芳也被罢黜了,另立了14岁的曹髦为帝。不久呢,司马师也死了,其弟弟司马昭继承了家族的篡权事业,并且让众生,都明白了他意--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既然众生都知道了,曹髦自然也不例外。结果曹家再次上演蚍蜉撼树的一幕,乳臭未干的曹髦密谋宫中宿卫士兵诛杀司马师,司马师知道后,大嘴一咧,直接派大奖贾充把曹髦给杀了,并且胁迫皇太后出来说话。在司马家几代淫威之下,曹家太后再也没有一点皇室风骨,二话不说,直接下诏:“曹髦越大越不像话了,竟然想在宫中射杀我,箭都掉在我脚边了。丫还狠心的用毒药毒杀我,这样的人死了活该,天下从此少了一个祸害。”满殿文武一看,我操,太后都酱紫,曹家没救了。从此,曹魏的皇帝连续被杀,改朝换代的气氛一年比一年浓。就这样,司马昭开始明目张胆的运作篡位了,而且 他造势的同时还不忘抓业务。公元262年,司马昭出兵征讨蜀汉,并在第二年终结了短暂的蜀汉王朝;同时司马昭也受了魏帝赐的九锡。古代篡帝位前,往往先受九锡,再受禅让,因此司马昭老儿摆明了要过皇帝瘾。但人不能和命争,第二年司马昭也病死了,由其子司马炎继承了相位及晋王位。


终于轮到我们这篇文章的正主了。即为主角,就不能小觑。这位活动能力惊人的司马炎,刚刚上台,就劝说曹奂退位,曹奂也不含糊,心想反正自己也是个傀儡,曹家江山早晚要亡,如果断送在自己手中,还能在历史墨卷上被多书几笔,也不用整天单担惊受怕的了。因此仅三个月,就同意退位了,而我们也就记住了这个曹奂。司马炎呢,看着这个禅位诏书赶紧摇手:要不得要不得,炎炎何德何能,受此错爱,再说咱司马家世受朝恩,绝不会干这种生baby没ass hole事,那情景,要多虚伪有多虚伪。而以何增、贾充为首的群臣又赶紧进行劝谏。就这样,照例往来了几个来回,司马炎终于从了。公元266年2月8日,举司马家三世之力,司马炎终于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就这样,曹丕从汉家逼来的江山,在短短45年后,以同样的方式,让给了晋朝。

没想到一下说了这么一大坨,有点超时了。至于窃据大宝之后,这个司马炎,究竟有哪些业绩,只好下回分解了。


======================我是篡位分割线=========================


击灭东吴
晋武帝立国之后,并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而是对旧臣进行拉拢、收买,仅几年时间就分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因为他很清楚:蜀汉虽亡,东吴未灭!
早在三国鼎立时期,魏的势力就已经超过了蜀、吴,若单以人口论,魏占全国人口七分之四,蜀、吴和占七分之三,魏灭蜀之后,有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更加强大,到了晋武帝,更是雄心勃勃,准备一统天下。而这时朝臣也持二种不同意见,以贾充为首的保守派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而且最近西鲜卑起兵反晋,此时攻吴,天时地利都不占,简直开玩笑嘛!而主战派的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荒淫暴虐,任人唯亲,残民以逞,以至民怨沸腾,上下离心,此时不打,等东吴另立明主,励精图治,在想打,可就难上加难了。其实羊祜说的确是实情,吴主孙皓用刑残酷,“或剥人面,或凿人眼”,而且荒淫无度,每年都让大臣把家中15岁以上的mm拿出来供他挑选,弄得宫中美女5000多人。中书令贺邵劝他说皇上表酱紫了,及早收手吧,江山还有的救。而且您已经审美疲劳的,您看看,什么歪瓜裂枣都被您选进宫中去了……吴帝一声阴笑,竟命人用烧红的大锯把贺邵的头锯了下来,可见已经昏庸到什么程度了。
虽然二派意见争论不休,但晋武帝对形势看的明白,坚定地站在了主站派一边。公元279年,晋武帝力排众议,定下统一大策,兴兵伐吴。由于这是国策,必须要上下一心,而贾充位列三公,执保守派牛耳,就一定要争取过来才能确保成功。于是晋武帝委任贾充为讨吴大元帅。谁知贾充不吃这套,“自言老衰,不堪元帅之任”,来了个倚老卖老。晋武帝也不生气,告诉贾充:“君若不行,吾便自出”。贾充一掂量,这逼皇帝亲征的干系还是太大了些,可别等着敬酒不吃吃罚酒,只好领命。打到第二年,晋军攻下武昌(今湖北鄂城),但吴军主力并未受创,且春水上涨,瘟疫横行,军心涣散,贾充又上表请求撤兵,而张华则要求坚持进兵。贾充气的咬牙切齿,三尸暴跳,要“腰斩张华,以谢天下”。而晋武帝则十分坚定,说这是我的意思,要斩就斩我吧。贾充一看晋武帝这么护犊子,只好忍了。
其实晋武帝态度这么坚决,是经过长期考虑,周详计划的。早在公元270年,他就派羊祜坐镇襄阳,挖吴军墙角。当时吴主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常常领不到军饷,兵士饥一顿饱一顿的。羊祜就经常给他们送些柴米油盐甚至大鱼大肉过去。有时候吴军打猎射伤的野兽死到羊祜的领地内,羊祜也派兵给送回去,一来二去的,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吴军就对频繁向自己抛媚眼的晋军产生了好感。而羊祜还下令说:吴军要来,欢迎;要走,欢送!东吴将士一看晋军福利待遇好不说,首领又这么讲究,跟着混,肯定有前途,于是纷纷倒戈。
晋武帝一面派羊祜在襄阳收买吴军,一边在上游的益州(今川西、滇北地界)打造船只,训练水军。据说当时较大的船只马匹都可以在上面奔驰往来,应当算是当时的航母了吧。就这样经过7年的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兵分5路,大举渡江伐吴。同时另出第6路兵马,由巴东(今四川奉节)、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当然东吴毕竟经过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也不会束手待毙,早在巫峡80多里的湍急水流中斜插了无数锋锐无比,长十余丈的铁锥,又在江面狭窄处,横拉了大量的粗壮铁索,以封锁江面。
熟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晋军既然处心积虑伐吴,自然早有准备,先用大竹排顺着奔腾的江水,将埋在江底的铁锥连根拔起,再用无数浇了麻油的大型火炬船,将横在江面的铁链生生烧断,然后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建业。有童鞋要问了,偌大个东吴,这么容易就给占了?没错!因为晋武帝在部署6路兵马攻吴的同时,还派出一路佯攻兵马,由北向南,直取建业。荒淫皇帝孙皓不知是计,忙命丞相张悌率主力迎击,结果老巢空虚,被顺江东下的第6路晋军趁机给占了。三百多年后,隋文帝杨坚分兵8路渡江灭陈,正是借鉴了这套方案。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正确,策略执行坚定,前后仅用了4个月时间,就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至此,东吴自孙权立国,传四主,历经57年的所有郡、州、县,尽归晋国版图!正所谓:
王睿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晋武帝终于统一全国,结束了近百年的军阀混战局面,而对于一个朝代来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